新聞資訊
我國養老金融六大發展趨勢,你知道嗎?
2024/7/10
“養老”話題成為今年全國兩會熱門問題,《政府工作報告》13次提及“養老”,明確“在全國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積極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此前,2023年10月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將養老金融首次提升到“五篇大文章”的新高度。2024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凸顯了解決事關我國數億人養老問題的緊迫性與必要性。中國人口的“未富先老”“未備先老”問題突出,受資本市場深度調整影響,部分個人養老金基金、養老理財產品出現虧損,國人養老理念不斷發生變化,未來養老金融路在何方?準確把握養老金融的發展趨勢,對做好養老金融大文章具有重要意義。對此,劉能華、胡娟和田振3位專家通過研究,給出了他們的答案。
趨勢一:我國第二波“嬰兒潮”將集中退休,養老金融需求巨大
國家衛健委預計到2035年,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將超過4億,占總人口的30%以上,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相比解放初期第一波嬰兒潮的退休人員,第二波嬰兒潮的退休人員文化水平更高,經濟條件較好,消費觀念較新,他們不滿足于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也不再單方面追求產品服務的價格低廉,他們兼顧健康保養、社交旅游、文化娛樂等多種消費,并對品牌、品質和體驗有著更高的要求。這部分退休人群將推動養老市場快速擴張。相應地,養老金融或將成為我國銀行、保險、基金、信托等機構發展業務的藍海市場。
趨勢二:養老理念正從養兒、購房養老轉向養老金為主
一項問卷調研結果(3860份有效問卷)顯示,在當前家庭資產配置的多項資產中,非自住房產成為除銀行存款或現金外的主流配置,居民持有率達到47%。但在“未來養老準備項目”這一問題上,居民期望養老資金來源主要是商業養老保險與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選擇率分別達到60%、59%,然后才是以房養老、購買普通股票或基金等投資養老方式,而養兒防老的選擇率僅有16%。這一轉變,反映出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和過去二十年盛行的“購房養老”模式,正逐漸讓位于以養老金為主的新型養老方式。
趨勢三:政策暖風勁吹,第三支柱養老迎來發展的春天
為了應對“未富先老”“未備先老”等人口老齡化的挑戰,國家的政策暖風勁吹。在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現收現付制難以為繼和第二支柱(企業/職業年金)覆蓋面較小的客觀制約下,重點發展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是現實的必然選擇。國家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給予支持和引導。
趨勢四:夕陽事業催生出朝陽產業,養老產業金融將蓬勃發展
隨著1962-1973年的“嬰兒潮”集中進入退休期,全社會對養老機構、護理醫院、老年用品、康復輔助器具、智慧健康養老等諸多養老產業的需求激增。多樣化、高質量養老需求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和企業參與其中。從我國“9073”養老模式(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區支持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來看,養老產業金融將迎來重要發展機遇。
趨勢五:養老產品投資將發生分化,養老保險有望率先發展
相比養老理財、養老基金,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將會在市場周期波動與長期投資運作中展現出獨特優勢。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因具有穿越經濟周期、鎖定未來長期收益的特點,突出穩健性,兼顧收益性、繳費靈活性和保持長期性,這些市場特征將會獲得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的關注。當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優勢逐漸被投資者所認可,行業競爭也隨之加劇,產品創新的勢頭將日漸強勁。
趨勢六:利率中樞或將下移,養老投資需要全球資產配置
人口結構的演變對利率水平具有深遠的影響。一方面,我國已經步入人口老齡化時期,人口結構變化通過有效勞動增長率、總人口增長率、養老金以及人口政策調整等因素的渠道作用,對自然利率施加長期下行的壓力。另一方面,隨著人口數量紅利的消退和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的放緩,無風險收益中樞也在持續下移,并難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逆轉局面。這類結構性經濟問題對養老金與養老資產的保值增值運營形成巨大挑戰。
在此背景下,養老金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需要重新審視和調整養老資產的投資組合,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全球資產配置或將成為養老金投資的一個重要方向——通過跨越國界、跨越市場的全球資產配置,投資者具備了更加豐富的優質資產選擇空間,分享新興經濟體的人口紅利或發達經濟體的科技紅利。
文章來源:金融時報